环境与健康杂志
主办单位:卫生部
国际刊号:1001-5914
国内刊号:12-1095/R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31796 人次
 
    本刊论文
电子废物污染对机体健康影响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废物产生量急剧增长,污染日益加重。大量电子垃圾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对人群的健康也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了解电子废物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具体影响并提出防治措施进行了本研究。研究方法为对当地环境的调查及对居民健康的现况调查,了解电子废物严重污染对人群的影响,说明电子废物污染对机体健康的主要损害。


  【关键词】电子废物;环境污染;持久有机污染物(POPS);多溴联苯醚;健康影响【中国分类号】R1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503-01电子废物俗称电子垃圾,是指废弃的电子电器设备及其零部件,包括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设备及其零部件,维修过程中产生的报废品及废弃零部件,消费者废弃的设备[1]。


  一、电子废物污染现状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由此而产生的电子废物每年以18%的速度增长,成为世界增长最快的垃圾[2]。从2004年起,我国每年将至少有500万台计算机、500万部手机、500万台电视机、400万台电冰箱、500万台洗衣机进入报废期,这尚不包括随身听、音箱、洗碗机、微波炉等小件家电[3]。这些电器中很多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家庭,按照10年至15年的使用寿命计算,现在已逐步步入报废高峰期,废旧电脑的数量同样也非常大[4]。


  全世界电子垃圾中80%出口至亚洲,其中又有90%进入中国,电子垃圾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环境安全的重大问题[5]。2002年2月25日,巴塞尔行动网络和硅谷防止有毒物质联盟联合发布了针对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向亚洲发展中国家出口电子垃圾的调查报告,揭露了信息技术革命光环背后不为大众所知的电子废物跨境转移黑幕,中国沿海乡村的电子废物产生的巨大危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6]。因此,中国既是全球产生大量电子垃圾的国家之一,也正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电器垃圾集散地。


  电子废物中含有大量可供回收利用的金属、玻璃及塑料等,如废弃线路板中仅铜的含量就高达20%,另外还有铝、铁等常用金属及微量的金、银、铂等稀有金属,这使得电子废物具有比普通城市垃圾高得多的价值[7]。迄今,中国尚未形成电子垃圾专业化回收、处理和加工等相关体系的法规。电子垃圾的加工处理仍以自发形成的民间企业为主导力量。


  二、电子废物中主要有害物电子废物中主要含有的有害物是持久有机污染物(POPS),POPS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危害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一般来说,当POPs从其发生源进入环境介质后,不会固定在某一位置,而是要发生稀释扩散,进行跨环境介质边界的迁移、传递和转化等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通过这些迁移过程,POPs能到达全球偏远的地区,如南极、北极和沙漠,进而造成全球性的污染。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就是一个由多介质单元(水、大气、土壤、植物和动物等)组成的复杂系统,POPs通过各种途径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


  中国典型电子垃圾集散地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来源于:⑴电子垃圾处理过程中排放的重金属(如铜、铁、铅、锑、镍等)、含溴阻燃剂(如多溴联苯醚)和多氯联苯等;⑵电子垃圾热处理工艺形成的持久性有机物,如卤代(如氯代、溴代)多环芳烃与多环芳烃、卤代二英和卤代苯等。比如,将废弃电路板进行不恰当的焚烧等热处理方式会产生二?英、呋喃等剧毒物质,废弃印刷电路板中的铜正是二?英等物质合成的催化剂[2]。据目前相关报道已了解电子废物中含有铅、镍、硒、汞、镉、铬、氯氟碳化合物、卤素阻燃剂等有毒有害物质。铅会破坏人的神经、血液系统以及肾脏;铬化物会透过皮肤,经细胞渗透,少量便会造成严重过敏,更可能导致哮喘、破坏DNA;汞会破坏脑部神经;卤素阻燃剂的燃烧将会产生二?英和呋喃等致癌、致畸物质。


  各地区由于处理的电子垃圾种类不同,其污染物种类及其分布特征也呈地区性特点。以目前研究较多的浙江台州地区、清远龙塘镇、广东贵屿镇为例,上述地区普遍存在严重的重金属、多环芳烃(PAH)和氯代二英(PCDD/DFs)污染,其中浙江台州地区则以多溴联苯醚(PCBs)和多氯联苯(HBCDs)污染较为严重。这些典型电子垃圾集散地处理工艺简单而粗放,溶融、热熔化、酸浸泡、焚烧等成为回收电子垃圾中重金属或加工再利用的主要方式;大量无法回收的电子废料、塑料和处理残渣等则被倾倒在露天田地、河流或被焚烧,导致其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进入大气、水和土壤等环境介质,破坏了生态平衡,并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构成了潜在的严重危害。


  三、电子废物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已有相关研究组对中国多个典型电子垃圾集散地人群的体内电子垃圾污染物负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当地大气、水、土壤和底泥以及食物已受到某些污染物如PCBs、PBDE、有毒重金属等的污染,在当地人群的生物样本中检出的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水平与其外暴露水平有一致性[8]。说明典型电子垃圾集散地居民及其子代的健康已受到这些电子垃圾污染物的威胁。


  电子废物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由于对电子废物不合理的处置和利用,在我国已带来了日趋严峻的环境污染,同时对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危害。据报道,在浙江台州等地,数以千计的非法小作坊以焚烧等落后工艺处理与循环利用电子废物,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广东省潮阳市贵屿镇等地,一些人对非法进口的废电器进行拆解,并用强酸等提炼线路板中的贵金属,处理后的废液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置,直接流入河流或渗入地下,污染了当地的水源和土地。电子废物污染物会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积累,当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对机体造成伤害。各种电子废物污染物的毒性作用机制还不明确,但电子废物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一般不是由一种电子废物污染物引起的,而是由多种电子废物污染物相互协同作用产生的结果。目前认为大部分的电子废物污染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抑制免疫功能、损害肝功能等不良影响。电子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日本的震惊世界的水俣病,就是由于汞的污染造成的。1973年发生在美国马塞州的聚溴联苯(PBB)污染事件,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了电子废物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性[9]。


  电子垃圾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现状有关研究揭示,电子垃圾污染物不仅污染了当地环境,同时也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等途径侵入人体,危及着拆解工人和当地居民的健康。尽管相关人群生物样本的采集受到伦理道德等因素的制约,但有限的研究已证实中国电子垃圾集散地人群体内某些重要典型污染物达到较高水平。例如,我国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地区母乳样本中的PCDD/Fs含量为11.59~44.6pgWHO-TEQg-1,不仅高于中国其它城市母乳样本中相应浓度一个数量级,而且超过了欧洲的最高允许值(3pgWHO-TEQg-1)。婴儿由此暴露PCDD/Fs水平超过了WHO建议的耐受值(1~4pgTEQ/kg body wet/day)至少25倍。与此同时,在该地区母乳和食物(如米、鸡蛋、鱼类等)样品中也检测到较高浓度的PCBs;人乳样品中PCBs平均总浓度达到37718ng*g-1。根据饮食结构估计当地居民每天摄入的PCBs量高达5.7g/kgBW/day,远远超过美国毒物及疾病管理局(ATSDR)的0.02g/kgBW/day[8]。此外,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经过十余年的研究积累形成了专门的电子废物研究课题组,长期开展电子废物回收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在电子废物环境管理和处理利用技术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电子废物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已被公认,但是目前我们所了解的电子废物污染对机体健康的影响的内容非常有限,通过此研究深入了解电子垃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动物实验给疾病发生的机制提供线索和依据,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改善人群健康水平。进而引起人们对电子废物污染的关注,并能使电子废物的废物资源化处理,减少电子废物污染。


  参考文献[1]国家环境保护局,关于加强废弃电子电器设备环境管理公告,环发<2003>143号[2]赵跃民、段晨龙、何亚群等,电子废物的物理分选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报废电子电器产品环境管理情况的通报2002[4]李金惠 程桂石,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电子废物回收处理政策与技术2009-9-7[5]段晨龙,废弃电路板破碎机理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6]Pukett J ,Byster L,Westerwelt Setal Exporting harm:The high-tech trashing of Asia.BAN and SVTC,2002[7]National Safety Council Electronic product recovery and recycling baseline repost,recycling of selected electronic products in the United States,Washington DC Natiom Safety Council's Environmental Health conter.1999.4.7[8]中国电子垃圾对环境与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9]Silicon valley toxic coalition,just say no to e-waste:Background document on hazards and waste form computes.http://www.省略/clean/pubs/say no.htm2003-1-6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环境与健康杂志》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环境与健康杂志》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