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健康杂志
主办单位:卫生部
国际刊号:1001-5914
国内刊号:12-1095/R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31855 人次
 
    本刊论文
装修污染与人体健康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室装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种装修污染问题也随之接踵而来。据报道,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近10年接诊的1800名白血病患儿中有45%的孩子家中在半年内进行过装修。北京儿童医院的一名内科大夫半年诊病发现,90%的白血病患儿家庭装修过。在1200名老年白血病患者中,有54%的患者家庭也曾在半年内进行过装修。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6/view-2828445.htm装修产生的污染物现代室内装修中普遍使用的装饰装修材料有各种板材(如大芯板、复合板、密度板等)、石材(如大理石、花岗岩)、瓷砖、混凝土、涂料、油漆、粘合剂、防冻液、房屋隔热层使用的尿醛泡沫塑料等。这些建筑装修材料可缓慢释放出甲醛、氨气、苯系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有害物和放射性污染物。


  甲醛 甲醛是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性的气体,是一种挥发性有机物,也是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甲醛在工业上主要用于生产树脂,这些树脂主要用作粘和剂。家庭装修中使用的大芯板、复合板、密度板在生产和制造过程中都大量使用粘和剂,新式家具、墙面、地面的装修也都要使用粘和剂。凡是大量使用粘和剂的环节,都会有甲醛的释放。此外,化纤地毯、塑料地板砖、涂料、油漆等亦含有一定量的甲醛。


  氨气氨是无色气体,环境空气中的氨达到一定浓度时才会有强烈的刺激气味。我国北方地区在建筑施工中常人为地在混凝土里添加含有大量氨类物质的高碱混凝土膨胀剂和含尿素的混凝土防冻剂等外加剂,以防止混凝土在冬季施工时被冻裂,这些外加剂在墙体中会随着湿度、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还原成氨气,从墙体中缓慢释放出来,造成室内空气中氨浓度的大量增加。另外,家装时一般要做防水层,家具涂饰时使用的添加剂和增白剂大部分都含氨水,防水层和氨水的使用都会释放出氨气。


  苯系物 苯系物包括苯、甲苯、乙苯、二甲苯等,家装过程中所使用的油漆、涂料及其稀料中都含有苯系物。装修墙面、新做或新购家具、地板等不可避免地要使用油漆和涂料,凡是使用油漆、涂料的地方都会释放出苯系物。


  挥发性有机物 (VOC) 家装过程中要使用大量含有有机溶剂的溶剂型涂料以及各种板材粘合剂,主要包括快干漆、涂料、胶粘剂、地面、墙面装饰材料等。这些材料中含有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多达300余种,其中对人体有明显危害作用的化合物就有20多种,如:油漆、涂料、粘合剂等会释放出硝基苯类,二氯乙烯、四氯乙烯、二氯甲烷等卤代烃,丙酮,乙醇,乙酸乙酯等挥发性有机物,尤其是硝基苯,一般油漆中都含有硝基苯。


  放射性污染物进行室内装修必须使用瓷砖、混凝土,有的家庭还使用大理石、花岗岩等石材,这些材料会不同程度地释放出放射性污染物,如氡。氡是226镭的衰变产物,是一种具有放射性的惰性气体。室内的氡及其子体主要来源于建筑材料和土壤,它们也可以随水流进室内,其浓度与房屋的建筑材料种类、宅基地土壤的天然放射性本底、室内通风状况有关。我国有些地方用石煤渣制成碳化砖作建筑材料,这可致室内氡浓度升高。


  装修后污染状况甲醛污染有研究表明,没有装修的北方农村住宅室内的甲醛平均浓度为0.03 mg/m3,室外空气中的甲醛平均浓度为0.005 mg/m3;室内甲醛平均浓度显著高于室外,是室外的6倍,而且有新胶合板家具的新建住宅室内的甲醛浓度显著高于有旧胶合板家具的旧住宅。


  现代城市居民家庭的装修一般包括:墙面涂料处理、壁纸,地砖、实木地板或复合木地板,大芯板包门、包暖气,屋顶灯池,电视墙,整体厨房(密度板),石材台面,家具等。有调查结果表明,装修后5天,室内甲醛的平均浓度为2.4 mg/m3,1个月后为0.87 mg/m3,6个月后为0.25 mg/m3,12个月后为0.087 mg/m3。数据显示,装修后5天,室内甲醛的平均浓度是室外的400倍以上,比未装修房屋高出80倍;装修后1个月,室内甲醛的平均浓度是室外的150倍以上,甲醛下降60%;装修后6个月,室内甲醛的平均浓度是室外的50倍以上,甲醛下降90%;装修后1年,室内甲醛的平均浓度是室外的15倍左右。我国室内空气卫生标准规定的甲醛最高容许浓度为0.08 mg/m3。调查结果表明,现代家庭装修后5天室内甲醛的平均浓度是标准值的30倍,装修后半年甲醛超标3倍以上,装修后1年室内甲醛浓度仍然波动在标准值上下。


  以上资料显示,未装修住宅内的甲醛浓度一般不超标,简单装修后或新购家具后短期会超标;现代装修住宅内的甲醛浓度在装修1年内一般都超标。研究表明,装修后家庭室内的甲醛主要来自装修材料。


  氨气污染有资料表明,做防水层的楼房装修后1个月室内氨气的平均浓度为0.56~1.51mg/m3,装修后半年为0.25~0.56mg/m3,装修后1年为0.10~0.27mg/m3;使用防冻液楼房装修后1个月,室内氨气平均浓度为1.58~1.98mg/m3,装修后半年为0.55~1.06mg/m3,装修后1年为0.15~0.25mg/m3。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氨气标准值为0.20 mg/m3。以上数据显示,做防水层和使用防冻液的楼房,在装修后1年内,室内氨气浓度一般都超标。


  苯系物污染有关资料表明,关闭门窗时办公楼(内有旧人造板家具、壁纸、地板革、复印机)和居室(内有旧人造板家具、壁纸或白泥墙、地板革)内苯的平均浓度为0.026~ 0.054mg/m3,这个数据与室外的差异不大。


  对现代城市装修楼房的调查结果表明,关闭门窗时,装修后半年,室内苯的平均浓度为0.17 mg/m3,甲苯为0.35 mg/m3;装修1年,苯的平均浓度为0.11 mg/m3,甲苯的平均浓度为0.25 mg/m3;后3年,苯的平均浓度为0.035 mg/m3,甲苯的平均浓度为0.11 mg/m3;乙苯、二甲苯和苯乙烯的含量也相当高,一般都达到0.05~0.20mg/m3。结果表明,关闭门窗时,装修后1年室内苯系物的平均浓度是室外的5~10倍;装修后3年室内苯系物的平均浓度仍是室外的2~4倍。


  对装修时使用硝基漆和107胶的居室的调查表明,装修后1年,室内的苯平均浓度为1.06mg/m3,甲苯的平均浓度为1.79mg/m3;装修后两年,苯的平均浓度为0.47mg/m3,甲苯的平均浓度为0.69mg/m3。


  对正常通风时办公室装修(油漆、胶合板、涂料、壁纸)前后室内苯系物浓度的调查表明,装修10天后,苯、甲苯和二甲苯的含量是装修前的5~18倍,装修1个月后为2~8倍,装修1年后为1.5~4倍。


  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苯浓度为0.11 mg/m3 ,甲苯浓度为0.20mg/m3。以上结果表明,未装修房屋室内空气中苯的浓度与室外的差异不大,一般不超标;但装修后室内苯的浓度明显高于室外,在1年内一般超标。


  挥发性有机物(VOC)污染在室内装修过程中,VOC主要来自油漆、涂料和胶粘剂。一般油漆中VOC的含量0.4~1.0mg/m3。由于VOC具有强挥发性,一般情况下,在油漆施工后的10小时内可挥发出90%,而溶剂中的VOC在油漆风干过程中只能释放总量的25%。我国颁布的《室内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VOC指标为0.6mg/m3。室内VOC浓度为0.16mg/m3~0.3mg/m3时对人体健康基本无害,但在装修中室内VOC的浓度往往要超过标准,特别是在不当装修时。


  放射性污染物污染室内装修所使用的瓷砖、混凝土、大理石、花岗岩等材料会不同程度地释放出放射性污染物,如氡。一般来讲,瓷砖、混凝土的放射性较小,而花岗岩、大理石等石材的放射性较大,不同来源的石材放射性不同,有的相差很大。我国颁布的《室内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放射性指标为100Bq/m3氡及其子体。对北京和甘肃的平房的检测发现,氡浓度在27~81 Bq/m3之间,对深圳、广州、西安31家以大理石或花岗岩装修的住房检测发现,除一家氡浓度达到175 Bq/m3外,其余住房都在60Bq/m3以下。地质专家指出,在花岗岩中,碱性岩、酸性岩的放射性较高,如霞石正长岩、斑状花岗岩等,超标的可能性大一点。以上数据显示,使用瓷砖、混凝土而不使用大理石或花岗岩的家庭,氡气一般不超标;同时使用瓷砖、混凝土、大理石或花岗岩的家庭,氡气大部分不超标;一些大量使用大理石或花岗岩进行装修的住房或办公室,氡气略有超标。


  室内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甲醛甲醛对黏膜和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使细胞中的蛋白质变性,会抑制一切细胞机能,对视丘、视网膜有较强的损害作用。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人嗅觉异常、刺激、过敏、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免疫功能异常等方面。甲醛对人眼的刺激阈值为0.6~1.2mg/m3,对嗅觉的刺激阈值为0.03~0.6mg/m3。急性接触甲醛者的眼黏膜、鼻和上呼吸道会感到强烈的刺激。当甲醛浓度为0.25ppm时,气喘病人和儿童就会面临威胁;当甲醛浓度为0.1ppm时,可刺激人的咽喉和肺上部;当甲醛浓度为0.05~0.06ppm时,儿童会发生气喘。动物试验表明,大鼠连续吸入14.6ppm甲醛,24个月后有45%的大鼠发生鼻腔癌。甲醛还可能引起人类遗传损伤,尽管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目前尚未证明甲醛对人有致癌性,但国际癌症研究协会建议将甲醛作为可疑致癌物。


  氨气 氨气轻度急性中毒者会出现流泪、咽痛、咳嗽、声音嘶哑、咳痰,眼结膜、鼻粘膜、咽部充血水肿,胸部X射线征象符合支气管炎。中度中毒者上述症状加剧,出现呼吸困难、紫绀,胸部X射线征象符合肺炎。中毒严重者发生中毒性肺水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剧烈咳嗽、咳红痰,直至昏迷、休克。高浓度氨气中毒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人对氨气的嗅觉阈值为0.7mg/m3。当氨气浓度达70mg/m3时,人会出现鼻、咽黏膜刺激症状,呼吸变慢;当氨气浓度达到140mg/m3时,会出现眼和上呼吸道不适、恶心、头痛;当氨气浓度达到200~300 mg/m3时,人只能耐受30~60分钟;当氨气浓度达到1750 mg/m3以上时,接触30分钟就可危及生命。在居住环境接触氨气,可造成对皮肤、呼吸道和眼睛的刺激和损伤。调查发现,长期在烫发厅工作的人有胸闷、咽干、咽痛、味觉和嗅觉减退、头痛、头昏、厌食、疲劳等感觉。反复低浓度接触氨气者可发生支气管炎、皮炎。


  苯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血液毒性、遗传毒性、致癌性等方面。人对苯的嗅觉阈值为1.52mg/m3。急性接触苯者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吸收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轻微痉挛及麻醉作用),中毒者会感到头痛、恶心、胸闷、昏沉、神智不清、麻痹、震颤等。低浓度苯的作用主要是使血液及造血机能改变及对神经系统、肝、肾、免疫系统的影响。苯是白血病致病因子,是致癌物,可减弱生殖力。


  挥发性有机物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可刺激人的眼睛和皮肤,引起困倦、咳嗽和打喷嚏。一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例如通过汽油废气释放的苯和1,3-丁二烯)还是致癌物质,可引起白血病。


  一般认为,正常的、非工业性的室内环境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浓度水平还不至于导致人体的肿瘤和癌症。当挥发性有机物浓度为3.0~25 mg/m3时,会使人感到刺激和不适,而与其他因素联合作用时可能会引起头痛;当挥发性有机物浓度大于25 mg/m3时,除会引起头痛外,还可能使人出现其他的神经毒性作用。


  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氡气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氡气可发生衰变而产生氡子体。氡子体皆为固体,可吸附于尘粒上而被人吸入呼吸道。氡及其子体(如钋-218、钋-214)在衰变时可放射出α-粒子,作用于人肺组织。氡气对人体的早期影响不宜被人察觉,但长期接触氡气可致癌,主要为肺癌,还有支气管癌、鼻咽癌。从20世纪60年代末首次发现室内氡的危害至今,科学研究发现,氡对人体的辐射伤害占人体所受到的全部环境辐射中的55%以上,对人体健康威胁极大。辐射致病发病潜伏期一般在15年以上。据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估计,美国每年因氡而死亡的人数高达30000人。氡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入室内重要致癌物。


  减少室内污染的措施规范建材和装修市场 建议行政主管部门尽快增补或修订建材和装修材料产品质量标准,增加环保指标;加强对建材和装修材料的检测和监督管理,规范建材和装修市场。建议消费者尽量使用环保型建材和装修材料,减少有毒化学物质的排放。


  不要人为降低室内高度 研究表明,房间高度越高,越有利于室内空气的流动,居民楼房间高度标准为2.80米。当居室净高度低于2.55米时,就会明显影响室内空气的流动。建议在装修时不要人为地降低居室高度。


  进行室内空气检测 房间装修后释放的污染物大部分是无色无味的,人类对这些物质在一般浓度下感觉不到。建议装修后进行室内空气检测,确保在室内污染物低于国家标准后再入住,以尽量减少对人体的危害。


  推迟入住装修后半年,房间内甲醛、苯等污染物即减少80%;装修后1年,甲醛、苯等污染物的浓度会基本降到标准值上下。因此作者建议,新装修的房屋最好开窗通风换气一定时间(至少6个月)后再入住。


  加强通风一旦入住,预防室内空气污染的首要措施就是应尽可能改善通风条件,减少空气污染的程度。对墙壁涂料、办公家具、水磨石地板的室内的调查结果表明,关窗时苯的含量是开窗时的5~14倍,关窗时甲苯的含量是开窗时的10~13倍。结果显示,通风能够明显降低室内空气的污染程度。据报道,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内,空气中的病菌、细菌可飘浮30余小时。一般家庭在春、夏、秋季都应留通风口或经常开窗,冬季每天至少早、午、晚各开窗10分钟左右。


  清除有害气体室内养花是净化空气的有效方法,花草植物不仅会释放出氧气,还会吸收或吸附有害物质。据报道,月季、玫瑰可吸收二氧化硫,桂花有吸尘作用,薄荷有杀菌作用,长青藤和铁树可吸收苯,万年青和雏菊可吸收三氯乙烯,银苞芋、吊兰、芦荟、虎尾兰可吸收甲醛。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环境与健康杂志》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环境与健康杂志》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